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我国船配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015/8/31 16:19:24      点击:

发布:2015-08-27   来源:中国船舶网   作者:中国船舶网   浏览:30

核心提示:我国船配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明确20152017年,重点开展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工程建设。时隔不久,84日,发改委又发布了《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聚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重点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被列入两大工程包中的重点领域,相关配套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也被专门提及,船配业有望借此吹响向高端领域大举进发的号角。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外造船市场形势低迷、油价下跌影响海上油气工业的当下,这两份关于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布对于提振船配业的信心、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国内船配企业应当根据通知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加强研发来占领技术制高点,从而抓住这一难得的市场机遇。

  

  船配产品被工程包圈定

  对于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及相关配套设备的发展重点、未来目标,发改委在两份通知中都予以明确。其中,《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提出,重点突破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大型铺管船、深水勘察船、极地科考破冰船、大型半潜运输船、多缆物探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相关配套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并通过海上试验和实际应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通过工程实施,基本形成健全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自主设计、总包建造、核心设备配套等能力明显提升。

  随后发布的《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则提出,加快豪华邮轮、新型液化天然气船、绿色智能船舶等重大产品的国内制造、示范应用,推动自主品牌配套设备装船,培育高端产品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开展新型船用动力系统、通讯导航系统等关键配套系统的攻关,推动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引进、合资经营、海外并购等方式,掌握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自主品牌。

  可以说,两大工程包的公布,也为深陷发展困局的船配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而复杂,航运及造船市场持续低迷,同时,海上油气工业已经受到油价下跌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导致市场对船配设备的需求疲弱。国际知名发动机企业瓦锡兰日前宣布,重组现已被命名为船舶解决方案部的船舶动力业务部。此举将导致瓦锡兰全球船舶解决方案部门业务部裁减大约600名员工。这边是裁员,那边则是销售下滑。韩国第二大船用发动机制造商斗山发动机在近日发布的财报中透露,其今年第二季度的营业销售额为1652亿韩元(约合1.48亿美元),同比下降32.4%,亏损额为66亿韩元(约合600万美元)。与此同时,韩国第一大船机制造商现代重工自今年年初以来船机接单量下降,导致其船机业务部门手持订单减少。韩国业界也将原因归结为船舶市场不景气,新船订单锐减,导致船机需求下降。

  不仅是国外船配企业,国内的船配企业同样在这样不利的市场环境中艰难求存。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船用内燃机累计销量为2.14万台,同比下降15.77%。整体而言,船配业正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下。两大工程包在此时相继公布,对船配业而言可谓一大利好。《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指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适当的投资支持,拓展新的投资领域,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同样是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

  事实上,两大工程包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也是相契合的。近来,国家层面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制造业升级的动作频频,这些战略规划的落地,必将促进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的需求增长,为这些装备配套的相关设备也会大有用武之地。专家指出,两大工程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对船配业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用好这样的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取早日摆脱困局,甚至成为市场上的引领者。

 

  利用已有基础加强研发

  从两份关于工程包的通知中,不难看出国家推动自主品牌配套设备装船的决心,而这,也是一直以来船配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我国国产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相对滞后,在技术、质量等方面落后于国外产品,因而船东主要选择美国、韩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生产的船配产品。我国要从造船大国造船强国转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得到扭转。

  据了解,韩国、日本的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高达85%以上和90%以上,对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尚不足30%。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必须通过升级来实现突围,如果能落实两大工程包的相关要求,那么我们的升级步伐将会走得更加坚定。船配企业应当考虑如何实现升级目标,而加大力度开展研发,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条正确路径。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船配企业缺少研发能力,无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甚至在工艺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也不多,导致只能通过拼价格来竞争,更没有能力通过提供优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来取得竞争优势。专家建议,船配企业应当重视自主创新,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要瞄准节能环保等技术发展趋势,力争占据产业制高点。只有这样,船配业才能实现两大工程包的相关任务目标,也才能在产品、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等方面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当然,不可否认,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船配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据了解,海洋平台上非常重要的齿轮箱系统和定位系统等,原来主要靠进口,不过近几年国内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并且得到了实际应用;海洋钻井包(系统)及配套设备方面,国内企业正在开发;此外,国产压载水处理系统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实施重大工程包项目,我们必须在已经拥有的产业基础之上,争取再上一级台阶,在以往存在短板的高端产品领域形成更多拳头产品。

 

  产业联盟优势有待发掘

  两大工程包为船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不过工程包项目将如何落地,船配企业又应当怎样在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呢?正如通知中所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建立一批具有持续创新发展能力的产业联盟。政府、市场、企业各就其位,是重大工程包落实的有力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当在此过程中发挥统筹引领的作用,指引方向,同时划定重点产品领域,而具体项目由谁参与实施,则由市场来决定。这样一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都得以发挥,也能紧密结合。而从船舶和配套业界的角度来讲,要更好地参与工程包项目,实现任务目标,则需要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让优势企业、研究院所等各方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以及市场拓展。

  在这方面,韩国船舶及配套业在研发、销售等环节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且效果已经逐渐体现出来。据了解,韩国大型造船企业采取向国内其他造船及配套企业无偿转让专利等方式,支援船企与船配企业共同构筑合作关系,以确保韩国的技术、质量优势,提高韩国造船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韩国船配产品出口洽谈也在逐步升级和提高效率,初期是企业单枪匹马闯国外市场,再发展到几家企业抱团推销产品,后来发展到船舶行业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共同举办船配设备物资出口洽谈会等。

  在国内,船舶及配套业界已经在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不过从整体效果来看,合作还不够深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为此,业内专家建议,在两大工程包公布之后,相关船配企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与船企、设计院所等组成战略联盟,积极参与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及配套设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借政策的东风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市场份额。

 

    配套强则造船强

    两份关于重大工程包通知的发布,不仅给一直徘徊不前的我国船配业带来春一般的温暖,而且将促进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我们理当为这些重大政策利好点个赞!

  多年来,我国国产船舶配套设备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在技术、质量等方面落后于国外产品,尤其是国产化率方面,与韩日两国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高达85%以上和90%以上相比,我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尚不足30%。这成为了我国提升造船核心竞争力的绊脚石。因此,大幅提高船舶配套的国产化率,才能让我国造船业真正强大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造船强国梦。

  配套强则造船强。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已进入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船配企业应主动作为,通过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在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推动更多的船配产品实现由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蜕变,为我国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我国船舶配套设备低速增长

    据海关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船舶配套设备进出口总额为38.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额为15.44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进口额为22.90亿美元,同比增长3.3%

  6月,我国船配设备出口额为2.43亿美元,同比增长7.6%,环比降低3176万美元;船配设备进口额为3.81亿美元,同比降低11.2%。继今年第一季度之后,第二季度持续走低且幅度有所增大,但环比有所增加。

  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新船订单、手持订单同比下降,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较为严峻。国际新船市场虽然受油价低迷刺激,带动了油船成交量的上升,集装箱船订单也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有所回升,但BDI指数仍呈低迷态势,散货船成交量大幅下降。受此影响,以承接散货船为主的我国船舶工业,16月新接订单大幅萎缩。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统计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新船承接量仅为756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为20.5%,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新船承接量统计数据为1119万载重吨,约占世界市场的27.6%。这是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造船业新船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首次下降。

  下半年,预计我国船配设备进口额将会进一步下探。同时,随着国际航运业整体持续的不景气,出口额会逐渐下降。

  出口结构总体保持稳定

  出口结构总体保持稳定,雷达及无线电导航设备零件出口额居首位,占比超过两成。上半年,我国雷达及无线电导航设备零件出口额最高,为3.29亿美元,占比21.3%,同比降低1.2%,出口价格同比降低11.99%。居第二位的是其他出口,金额为2.09亿美元,占比13.5%,同比增长19.7%,出口价格同比降低3.8%。居第三位的是其他焊接链出口,金额为1.50亿美元,占比9.7%,同比降低11.3%,出口价格同比降低8.77%。还有两类产品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日字环节链出口金额为1.36亿美元,占比8.8%,同比增长13.1%,出口价格同比降低2.79%;门座式起重机及座式旋臂起重机出口额为1.12亿美元,占比7.2%,同比增长0.4%,价格同比增长28.63%

  亚洲仍是出口最主要市场,占比近五成;美国是出口第一大市场,增幅超三成。上半年,我国向六大洲19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配设备。其中,向亚洲的出口额为7.53亿美元,占比48.8%,同比降低4.1%。向欧洲的出口额为3.12亿美元,占比20.2%,同比降低0.7%。向北美洲的出口额为2.8亿美元,占比18.2%,同比增幅明显,达27.4%

  具体来看,向4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向美国的出口额为2.64亿美元,占比17.1%,同比增长31.4%;向日本的出口额为1.43亿美元,占比9.3%,同比下降4.5%;向韩国的出口额为1.23亿美元,占比8%,同比增长3.2%;向我国香港地区的出口额为1.07亿美元,占比6.9%,同比下降13.8%

 

 

  一般贸易方式是出口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占比超过五成。上半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额为7.85亿美元,占比50.8%,同比增长4%;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为5.95亿美元,占比38.5%,同比增长3.1%;以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方式的出口额为8026万美元,占比5.2%,同比降低8.8%

  江苏省的出口额排名第一,占比近三成;广东省出口增幅超过一成。上半年,我国船配设备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6个省()。其中,江苏省的出口额最高,达到4.61亿美元,占比29.8%,同比下降5.2%;广东省的出口额为3.23亿美元,占比21%,同比增长11.1%;上海市的出口额为1.45亿美元,占比9.4%,同比增长4.7%

  进口额有所下降

  船用柴油机和雷达及无线电导航设备零件进口金额约占进口总额的半壁江山。上半年,我国有七大类船配设备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船用柴油机进口额为5.66亿美元,占比24.7%,同比降低4.6%,进口价格同比降低6.42%;雷达及无线电导航设备零件进口额为5.61亿美元,占比24.5%,同比降低2.1 %,进口价格同比增长9%;船用推进器及桨叶进口额为3.19亿美元,占比13.9%,同比增长0.8%,进口价格同比降低15.8%

  亚洲是进口的最主要市场,占比超过五成;从北美洲、大洋洲的进口增幅较高;韩国超越日本成为我国船配设备的最大货源国。上半年,我国从全球六大洲62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船配设备。其中,从亚洲的进口额为11.69亿美元,占比51.1%,同比增长7.6%;从欧洲的进口额为9.05亿美元,占比39.5%,同比降低4%;从北美洲的进口额为2.01亿美元,占比8.8%,同比增长15.6%

  具体来看,上半年我国从7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从韩国的进口额为5.6亿美元,占比24.5% 同比增长27.3%;从日本的进口额为3.82亿美元,占比16.7%,同比减少19%。相较去年同期,韩国超越日本成为我国船配设备进口最大货源国。此外,从德国的进口额为2.31亿美元,占比10.1%,同比减少13.8%

  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占比超过六成,且绝大多数为进料加工贸易。上半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额为14.6亿美元,占比63.8%,同比增长4.9%。其中,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占比为62.8%;以一般贸易方式的进口占比为31.3%;以海关特殊监管区物流货物方式的进口占比为3.3%,增长8.9%

  江苏、上海、广东等造船大省()进口金额名列前茅,三地占比超过五成;江苏省进口同比增速达两成。上半年,我国有8个省()的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江苏省,进口额为6.21亿美元,占比27.1%,同比增长22.3%;上海市的进口额为3.43亿美元,占比15%,同比增长7.2%;广东省的进口额为3.12亿美元,占比13.6%,同比增长15.4%